6月9日,由市场监管总局(认监委)主办的2020年“世界认可日”主题活动上,市场监管总局认可检测司司长董乐群通报了2019年度全国(不含港澳台)认可与检验检测服务业行业发展情况和认可检测服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有关工作情况。
市场监管总局认可检测司司长董乐群
董乐群表示,2019年,市场监管部门不断深化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制度改革,优化检验检测市场营商环境。一系列简政放权措施,充分激发了检验检测市场活力,呈现出产业规模持续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集约化发展势头显著、在华外资机构发展良好等趋势。
在产业规模方面
截至2019年底,我国共有检验检测机构44,007家、从业人员128.47万人,分别较上年增长11.49%、9.4%;对社会出具各类检验检测报告5.27亿份、实现营业收入3,225.09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3.13%、14.75%。我国检验检测行业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保持。
在产业结构方面
截至2019年底,我国共有事业单位制检验检测机构11071家,占机构总量的25.16%,比重较上年下降2.52个百分点;共有企业制检验检测机构29905家,占机构总量的67.96%,比重较上年增长2.09个百分点。民营检验检测机构在2019年继续得到快速发展,全国共有民营检验检测机构22,958家,实现营业收入1175.22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9.38%和26.47%。
“无论是机构数量还是营业收入,都高于全行业的平均增长水平。近5年,民营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占机构总量的比重持续上升,分别为40.16%、42.92%、45.86%,48.72%和52.17%,已经超过行业总数的半数,标志着我国检验检测市场格局已发生结构性改变。”董乐群表示。
在集约化发展方面
截至2019年底,全国规模以上(年收入1000万元以上)检验检测机构数量5795家,营业收入达到2478.86亿元。规模以上检验检测机构数量仅占全行业的13.17%,但营业收入占比达到76.86%,规模效应显著。
据董乐群介绍,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415家外资机构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实现营业收入238.25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3.51%、18.71%。中国蕴藏的巨大经济潜力,以及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将为全世界的优秀检验检测机构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和空间。
“同时,统计数据也表明,尽管我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但‘小散弱’面貌还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仍然任重道远。”董乐群指出,从人数规模来看,就业人数在100人以下的小微型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占比达到96.49%,承受风险能力薄弱;从服务半径来看,74.44%的检验检测机构仅在本省区域内提供检验检测服务,“本地化”色彩仍占主流。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国家认可中心累计认可各类合格评定机构11409家,较上年增长7.5%。其中,认可各类认证机构188家、认可实验室10615家、认可检验机构606家,分别较上年增长9.94%、7.46%和8.02%。
董乐群表示,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市场监管总局认可检测司充分发挥认可与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支撑作用,通过及时发布疫情防控相关检验检测信息,组织开辟疫情防控绿色服务通道,落实支持复工复产十条措施,紧急下放审批权限、实施网上办理、采取告知承诺等方式,优化行政审批服务,积极提供准确、快速、优质的技术服务,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贡献。
据了解,疫情发生之初,总局组织集中公布55家获得国家级资质认定的医疗器械防护用品检验检测机构名录,组织省级市场监管部门发布240多家获得省级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名录,满足各方面对检验检测服务的需求。为配合市场监管总局防疫物资专项整治行动,又进一步集中公布63家国家级和251家省级防疫物资检验检测机构名录。
董乐群表示,在疫情期间,全国200多家相关检验检测机构每天加班加点,高质量、高效率提供检验检测服务。截至5月28日,全国检验检测机构共受理口罩、防护服、手套、红外体温计(额温枪)、呼吸机和其他防护产品检测等产品检测238839批次,完成检测201975批次。
同时,总局共办理发证、扩项、变更备案等资质认定事项近1000项次,各省局共办理资质认定事项3700项次。全国1197家机构共为12.86万家企业减免检验检测费用6.72亿元。认可机构开展了2家生物安全P3实验室初评,33家P3、P4等级实验室的变更评审,有效满足病毒检测和疫情防控研究等工作急需等。
相关图解说明:
来源:经济日报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所提供的证明材料立即删除内容!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优检联"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优检联检验检测服务平台,转载本网作品需注明"来源:优检联检验检测服务平台"。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予以删除,如不同意转载,请告知本网撤除。联系邮箱 lixb@ulablink.com